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惨败,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赵国决策层战和不定的决策战略与稍逊一筹的综合国力与后勤保障。
一方面,我们先看一下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前后的决策判断的坚决性和一致性存在严重问题,决策立场反复无常,前后矛盾。首先,看一下赵孝成王最初的同意接受上党的决策。由于上党地理位置重要,加上地形较高,落入赵国之手,则成为遏制秦国东进的屏障,落入秦国之手则成为秦国东进赵国的桥头堡,面对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主动送上的橄榄枝,赵国君臣颇为动心,但也有不同意见,但是,赵孝成王最终还是听从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意见派兵接收上党。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赵国朝堂内部对获得上党的利弊争议性不小。
其次,当秦国起兵攻取上党时,赵王又没有坚定之前的立场,选择退却。从最高决策者赵孝成王的角度看,既然决定接收上党郡,在吞下这块肥肉的同时,就要对可能到来的秦国反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国力储备。但是,公元前262年,当秦军攻取了上党郡,赵国并没有坚决地出兵与秦国争夺上党郡,只是将上党郡的民众转移至赵国境内安置。从实际情况看,赵孝成王显然对秦国利用上党问题试图打一场国运之战准备不足,不然冒着得罪秦国的风险却没有守住上党,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再次,赵王面临秦军压境时,战事不利就意志不坚定,先是斥责廉颇失利防守不出,而后又打算与秦国言和,结果被老奸巨猾的秦昭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当赵王意识到秦国起倾国之兵决意灭赵时,不得不启用擅长防守的老将廉颇率军抵御秦军。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秦军实力强于赵军,赵军接连失利,廉颇果断退往丹水东岸,构筑坚固壁垒打算打持久战。应该说廉颇这一计划是最合适的,毕竟秦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压力也不小。但是,赵王的决策意志不够坚定,先是斥责廉颇失利畏敌不出,而后又与楼昌和虞卿讨论派员议和之事。楼昌建议派人到秦国和谈,虞卿则坚决反对,认为应先联合楚国和魏国形成合纵之势,和谈才有机会
赵王听从楼昌的建议,派遣郑朱到秦国何谈,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认为和谈有希望,虞卿则认为大事去矣,秦国肯定是假意和谈,而楚国和魏国看到赵国与秦国和谈,就不会打算救援赵国,这样一来,秦国就可以只面对赵国一个敌人,秦强赵弱,赵国必败。事情果然如虞卿所料,老奸巨猾的秦昭王君臣假意同意和谈,并将赵国打算和谈的消息散布各国,使得楚国和魏国等潜在盟国放弃了对赵国的援救打算,赵孝成王被秦昭王玩弄于股掌之中。
最后,赵王打持久战的意志不够坚定,临阵换将,而秦国君臣对长平之战则持之以恒,不断加码。从秦赵两国决策层的态度来看,秦国不仅实力强于赵国,对长平之战的战争意志也从未动摇,不仅暗地派遣更出色的名将白起指挥作战,而且敢于在赵括被包围的情况下,实行全国总动员,为了彻底切断赵军的后路,秦王亲临河内前线,加封该郡所有应征者爵位一级,将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临时征调的秦军,从战场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
反观赵孝成王,则对廉颇以持久战拖垮对手信心不足,在相持不过六个月后,就决定以崇尚进攻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当然这并不是说赵王一定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只能说反间计散布的内容恰好对应了赵王的想法,再加上赵括本人也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华,这才有了赵括出征的结果。赵括其实对自己的军事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认为他的对手是王龁,还是有机会战胜秦军,但如果是白起亲自出战,赵括认为自己也很难有胜算,殊不知秦国却真的派白起指挥作战,赵括虽英勇作战,仍然免不了被包围困守等待支援,但是从史料情况看,我们只看到秦昭王亲临河内前线,动员一切力量增援长平,而看不到赵孝成王一方的任何增援举动,不管是援军还是粮草,当然,也许赵王也采取了援救举措,但是无济于事。这是两国决策层在战争意志方面的鲜明反差。
回答2:
我个人认为,还是赵惠文王的原因,其刚刚即位对廉颇等老将颇有猜忌之心,秦人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巧施反间计致使临阵换将才造成了长平之战的赵国惨败!









